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巡视员、副司长、工程组委会成员明文军,美术处处长刘冬妍出席了会议。由来自全国各美术机构、研究机构专家学者组成的“一带一路”国际美术工程的艺委会成员,包括工程艺委会顾问詹建俊、邵大箴、广军、杜大恺、冯远,执行副主任杨晓阳,副主任范迪安、吴为山、徐里、卢禹舜、张江舟、纪连彬、张晓凌、赵卫、曾来德、曾成钢、张祖英、陈云岗,以及艺委会委员水天中、代大权、田黎明、刘健、刘建、刘庆柱、刘进宝、刘曦林、孙景波、何洁、何家英、何加林、李延声、李宝林、李象群、苏新平、阿鸽、陈平、陈绍华、尚 辉、俞晓夫、赵奇、唐勇力、郭北平、郭线庐、郭润文、梁占岩、葛剑雄、潘鲁生、黎明共48人共同参与了评选工作。国家画院党委副书记兼纪委书记张兵,研究员李晓军作为纪检监察组成员参加本次会议,负责监督监察评审工作的全过程。会议由艺委会副主任、秘书长纪连彬主持。
上午,评委会专家对现场的203件作品逐一进行了细致的审看和投票,为了保证整个评审过程的客观、公平、公正,最大限度地体现“学术民主、艺术民主”,组委会对评审的程序进行了严格而科学的设计,全部作品一律匿名,评委会成员利用主办方提供的计票器进行实名投票。下午,稍事休息的评委们继续对投票结果进行了审慎严密的复议,并最终决定了入选作品。 “集中国内最好的一批画家,创作能够代表新时期的一批好作品,建立一批画室,给国家留下一批收藏”,这是中国国家画院在2010年就提出的工作计划,而“‘一带一路’国际美术工程”的成功实施,无疑为这一计划的落地提供了一个成功的注脚。跨越数千年、涵括几大洲的258个选题、“一带一路”沿线国家艺术家的共同参与,都凸显出了这一工程的宏大架构,而这种再现“丝绸之路”光辉历史、诠释“一带一路”时代内涵的雄心与气魄,在某种意义上,也正代表着华夏民族性格的一个侧面——“中华民族素有文化自信的气度”,正是中国文化自信和中国国家画院发展两方面的客观因素,为“‘一带一路’国际美术工程”的推出铺垫了基本背景。 |